您当前位置:首页 > 服务与支持 >  技术资料

服务与支持

SERVICE & SUPPORT

不得不知的10种鱼药的使用误区!
所属栏目:技术资料 发布时间:2018-03-30 浏览次数:2180次
        由于养殖成本走高和利益的趋势,高密度的养殖是主流,水产药品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在水产养殖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虽说投入成本占比百分之几但选择失误可能会绝收,不发病不用药,乱加大用量,追求特效,乱搭乱用等随处可见,由于养殖户朋友一些不正确的认识,生产中在药品的使用方面出现了种种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十种: 
 

误区1:发病初不用药,不见虫不用药

绝大多数病虫害在发病初期,症状很轻,此时用药效果好,等大面积爆发后,用药再多也难以扼住。还有不分防治对象,见药就用,有的用杀虫剂防治寄生虫病害,有的把杀菌剂用于防治害虫,按月23次杀虫杀菌等此类情况尤为严重,这样不问青红皂白,盲目用药,轻则贻误时机,影响效果,重则造成药害,甚至爆塘。

误区2:随意加大用药浓度或用药量

兑水时不按比例,不用专门量具,加水多少稀释没有概念!只用瓶盖和其他非标准器皿;没有数量概念,一般都超过规定浓度,不仅造成浪费,而且易发生药害,同时也加快了寄生虫等的抗药性。

有的养殖户朋友甚至本身就存在着误解,认为药品浓度越大,对病害的防效越高。然而在鱼药使用中,充足的用水量十分重要,因为虫卵、临近鱼体的腮部,施药时用水量少,很难做到全池均匀,很容易再次爆发,加大使用浓度还能强化病菌,寄生虫耐药性,超过安全浓度有可能发生药害。随意更改浓度,产生的效果往往差距极大。

还有些养殖户朋友过量施用杀虫、消毒药品,用量是常用药量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常造成药害,同时也加快了病虫抗药性的产生。

误区3:长期使用单一水产药品

在药品使用中认定某种鱼虾蟹药效果好,就长期使用,即使发现了概要对疾病防治效果下降,也不更换品种,采取加大用药量的方法,认识不到病虫已经产生抗药性,结果药量越大,抗药性越高,造成恶性循环。

误区4:追求速效性

很多渔民在选择鱼药时,总是喜欢选择速效性的,原因是速效性的鱼药使用后很快表现出效果。尽管有些有益微生物类效果不错,但由于效果变现慢,在使用后一段时间效果才表现出来,而不为渔民朋友所认同。如使用杀虫农药时追求速效性,希望泼洒后立即杀死寄生虫。如中草药等驱虫药,由于只是杀死虫卵或驱离寄生虫相对慢,而被渔民朋友忽视。渔民朋友追求速效性最严重的后果是,某些地方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药品的现象仍然存在,生产出的鱼药物残留量超标。

误区5药品常识欠缺

水产药品市场已经开放,药品经营者的素质良莠不齐,往往利用渔民对药品知识的欠缺,误导渔民。因此,在使用药品前,最好到正规有资质的门店或渔业部门进行咨询,力求药品的对症使用。不在证照不全的经营者处购买鱼药,过期或标识可疑的药品坚决不使用。

在水产药品的使用中一旦发现某种药品效果好,就长期使用,即使发现该药对某疾病的防治效果下降,也不更换品种,而是采取加大用量的办法,认识不到已经产生了抗药性,依然增大药量,结果造成恶性循环。

误区6:不能对症下药

这是生产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很多渔民由于缺乏必要的鱼病知识,出现病状后根据经验判断用药,盲目用药,从而贻误防治时机。可否从水环境,营养,免疫,病原微生物着手呢?

误区7:多种水产药品的混合使用

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不少渔民用杀菌剂与杀虫剂等几种混用,不仅影响药效,甚至会产生药害,影响鱼体生长。

误区8:缺乏保护和利用天敌意识

而有的渔民朋友从来就没有考虑过保护和利用天敌,在治虫的同时也杀死了一些好的浮游动物。针对纤毛虫大量爆发,问问自己底环境可好?如预防甲壳类寄生虫可否放些黄颡鱼?

误区9:防治一次,一劳永逸

杀虫、杀菌剂在病害发生盛期,防治一次虽能去的明显效果,单随着药品的流失和分解失效,应间隔7~15天,连续环境修复产品和内服提高免疫力产品,才能达到最佳防效。“少量多次”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误区10:混淆高效与高毒概念,缺乏安全观念。

优质水产药品正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方向发展,而不少渔民错误地认为毒性高效果就好,对低毒而对病虫高效的杀虫药缺乏认识,在使用杀虫药时也不按安全标准使用,将禁止的一些药品依然用在水产养殖上,造成鱼虾蟹体药物残留量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