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服务与支持 >  技术资料

服务与支持

SERVICE & SUPPORT

点带石斑鱼池塘养殖技术要点
所属栏目:技术资料 发布时间:2011-09-10 浏览次数:3209次

福建天马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张蕉亮  350308

点带石斑鱼(俗称青斑)是最常见的石斑鱼养殖品种,在我国台湾、海南、广东、福建等省份和部分东南亚国家都能进行批量的人工繁育生产,养殖规模正不断地扩大,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石斑鱼养殖的主要品种。点带石斑鱼具有生长快,经济效益良好等优点,养殖的方式主要有水泥池高密度流水养殖、网箱养殖和池塘养殖。池塘养殖石斑鱼是近年逐渐兴起的一个新的养殖方式,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笔者根据实践经验,认为池塘养殖点带石斑鱼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一、场地选择:

池塘位置及其环境,是养殖水体生态稳定的必要条件,是健康养殖青斑鱼的基础及成败的关键。养殖场应选择在水源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无工农业和生活污染源,理想的是海、淡水均有,选择水源相对独立,养殖密度较小的区域,以减少病原的交叉感染;海水的盐度在1535,在雨季盐度不低于15为宜;底质为沙质或沙泥质,以不漏水的壤土土质为最好;有较高的适宜温度,以利于青斑鱼的快速生长;以及台风较少、易于搭棚、交通电力方便、易于卖鱼及购买苗种与饲料的地区。有条件的养殖场要备有总面积的1/3~1/5左右作为蓄水池,海水经过3天的沉淀并用二氧化氯消毒剂或漂白粉合理进行水体消毒后再抽入池塘内,避免水源带来污染和病原。实践证明,这是预防鱼病的有效措施。同时可视条件建水质处理池,以便鱼池排出的废水能在水质处理池中得到沉淀和净化后再排出大海,以免污染海区环境。池塘两端设有进水闸与排水闸。进、排水渠道应尽量远离,不得混合,以利于防病和减少鱼池的自身污染。

二、池塘结构:

池塘排水设施不仅要考虑能排下层水,还应排表层水,以防藻类过度繁殖或表层污物较多时能排出过多的藻类及污物;池塘底质以水泥底及铺黑塑料地膜底为好,砂底因养殖过程中易发黑、发臭及漏水不宜采用。池底铺塑料地膜后上层不需要再铺一层砂子,否则会对养殖极为不利。而土底池塘因底泥的“老化”(还原化、酸化、有机化、毒性化及生物平衡失调)会导致养殖池塘一年比一年难养,所以也不建议采用。在池塘堤坡内侧砌砖或石头,再用水泥抹面,可以减少池水冲刷对堤坝的影响。池塘设备必须灌水方便,排污通畅。池底呈锅底形畚箕状,排污箱面积不宜太小,池底呈锅形畚箕状,底部向中心的倾斜度(比降、坡度)为4~6%,池底形成的倾斜坡度大,利于排污换水。排污管最好选用两根大口径的塑料管,保证不漏水,排污管出水口要高出排污沟底,排污箱面高程也要高出排污管的底座出水口,以便双管齐拔出大水流以便快速排净污物。

三、投苗准备:

水源应经过60~80目筛绢网过滤后再注入池中,以防野杂鱼、水生昆虫、蝌蚪、水母等敌害生物随水进入鱼池中。新建的水泥底池塘,由于水泥中重金属离子含量很高,如果不采取科学脱碱措施就直接放养青斑鱼,往往会出现养殖水体中pH值急剧上升、溶解氧含量降低的现象,从而使青斑鱼大量死亡。因些,使用前要进行先浸泡除碱后消毒,可将池塘注满水浸泡10~15天,每2~3天换水1次,或者用药物进行脱碱处理,应用1.0mg/L1.5mg/L草酸浸泡脱碱,多次清洗换水。经过脱碱处理后的水泥池,必须用水清洗干净,并测试池水的pH值,如果在正常范围内,才能养殖青斑鱼。在大批放养青斑鱼,池水可先放几条小鱼试养1~2天,若无不良反应才能批量放养。经过几年养殖的水泥底的池塘由于其水质控制较好,养殖池底质控制也较好,因此旧塘的处理比较方便简易。旧塘在收完青斑鱼后,应将池内淤泥和沙泥彻底清除,露出水泥质底,曝晒一个月。期间人工清除池边杂藻和一些低等植物,保持环境整洁,另外对养殖池配套设施进行维修和翻新,老化较严重的池应考虑重新铺水泥。加固堤坝,维修进排水闸门和增氧设备。投苗前1个月,先进水浸泡池塘,然后用100~150ppm高锰酸钾泼洒池底、池壁和堤坝,全面消毒。然后待冲洗干净后再进水,施用15~25kg/亩石灰消毒并增加缓冲能力。3天后进水60~80cm施用肥料进行肥水,肥料以施海水植物生长素比较好,用量10ppm。另外可以施用光合细菌5ppm或其它有益微生物制剂,并逐渐加水至100cm,到水色变成绿色或者黄绿色,水质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标准,池内基础饵料生物较丰富即可投苗。而采用铺黑塑料地膜底的养殖池也不存在老化问题,消毒与清塘工作也相对简单,只需在冬季闲时清除地膜上污物或者更换地膜,维修养殖设备等。池塘于放养前20天清洗、太阳曝晒,放标粗苗前的5天用漂白粉10~15 kg/亩或强氯精0.5~1 kg/亩消毒,24小时后排掉消毒水后再加水进行水质培养,以备投苗之用。培水的过程最好加开增氧机,以保持放苗前后水质的稳定。

四、苗种放养:

首先要做好苗种的选择:购进石斑鱼苗种时体型最好大小一致,因为石斑鱼是兼具残食性和领域性的鱼类。要求鱼体完整、体色鲜艳、无外伤、摄食情况良好,鱼种的胸鳍及背鳍完全张开,健康有活力。 二是做好鱼种的放养:通常按预先定好的放养计划,消毒后放鱼入池。放入池塘的鱼种必须是体格健壮、规格均匀的优良鱼种。三是要做好鱼苗的消毒:鱼种在放养前应进行鱼体消毒,苗种放养时用20~30毫升/升的戊二醛浸泡5~10分钟或淡水浸泡5~10分钟,以驱除可能携带的虫体。点带石斑鱼有残食的习性,所以鱼种规格要整齐,以放养大规格鱼种为优,一般体长15~20厘米的鱼种2000~3000/亩。可放入适量黑鲷等鲷科鱼类进行混养,利用鲷科鱼类见饵即抢的贪食习性,可带动石斑鱼摄饵,促进其生长。

五、日常管理:

首先要做好饲养管理,投喂饵料以新鲜或冰冻杂鱼及自制湿性颗粒饲料为主。根据水温、天气和实际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每天投喂量,每日一般投喂1~2次。池塘养殖点带石斑鱼投喂时应选择栖息密度大的地方,设几个投喂点,做到定点、定时投喂,使之形成定时、定点摄食习惯,投喂时要先少投、慢投,待大批鱼苗起来摄食时,再多投。二是做好水质管理,在鱼种下塘后,每天逐渐添加新水,到高温季节池水要加深到2 m以上。水质稳定正常情况下,一般每10 d换水1次,每次抽掉30~40 cm池塘老水,然后再加注清水。当水温升高水色变浓时,应适当加大进排水量和换水频率。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或底质改良剂进行水质调节与培养,保持池水各项理化指标的稳定。三是做好巡塘观测,这是青斑鱼养殖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巡塘的目的是观察鱼的动态和池水水质的变化。适时开动增氧机,预防鱼浮头、泛塘而死亡。一旦发现鱼活动有异常,须立即起捕检查、诊断,确定所患疾病并及时治疗。

六、病害防治:

引发点带石斑鱼病的原因多种多样,一旦暴发,常引起大面积死亡,甚至绝收,在以往曾有过惨痛教训,是长期困扰石斑鱼养殖发展的主要问题。在发病期间一般都很难找到立竿见影的有效办法,以预防为主便被视为最根本的途径,除了按前面所述的注意事项外,养殖过程中还需对水体定期消毒,讲究进水水源的清洁,注意观察附近兄弟养殖户的情况,增强防范意识,发现异常,及时提前消毒预防或找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处理。 目前点带石斑鱼池塘养殖中出现的主要病症有:烂尾烂嘴病、弧菌病、肠炎病、鱼屈挠杆菌病、细菌性白斑病、瓣体虫病、隐核虫病、车轮虫病、粘孢子虫病、指环虫病、海盘虫病、隐鞭虫病、拟合片虫病、鱼虱病等,致病原因无外乎病毒、细菌、寄生虫、营养因素、环境因子。大部分疾病有因可查,只要我们科学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合理用药,是完全有可能养好一塘点带石斑鱼的。在治病过程中有几个原则需要注意:1、正确诊断疾病:鱼发病后不能着急,要认真寻找病因,对因用药,切忌单纯对症用药。在病因未明的情况下,宜采取内服抗菌药、外用低剂量消毒剂等稳定病情的措施,并且减少投饵、增加充氧、改良底质、稳定水质。2、抓住时机,早期治疗:正常疾病都不是突然发病的,开始机体与病原之间有一个相持阶段,对一个鱼体来讲,即潜伏期阶段。对群体来讲,常是死亡刚开始,“发生期”阶段,这一时期是治疗的最有利时期。只要正确用药,疾病是能够控制的。3、根据病情发展不同阶段灵活用药,发病初期是治疗的有利时机,勿增加投饵,内服增强抵抗力、解毒的药物,不使用刺激性强或破坏水的药物。病情中期可内服抗菌药为主,外用低剂量消毒剂;如果死亡量上升很快,呈急性发病,治疗应以改善水质和底质为主,勿加重应激。发病高峰期是疾病发作的末期,但也是养殖户最着急的时候,切不可盲目用药,损害石斑鱼体质。此期应停止投喂,增加充氧,稳定水质。病情恢复期此时主要以防止继发感染为主,外用正常用量的生态消毒剂,内服保健解毒及抗菌药物,逐步增加投饵。